找到相关内容92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般若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

    菩萨 《般若经》在一切大乘经中是最大的,它是为大乘菩萨们说的,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金刚经》中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中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大乘者说。”般若经中说:   ...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 第1062-1063页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 第909页   对龙树的思想,吕澂说:“龙树学说对以后大乘发展的影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4161919.html
  • “基体说”之基体概念与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atu类概念

    有部、经部的瑜伽行派,也持“界”是多元的观点,如在《解深密经》说“界种种性”、“界非一性”,《瑜伽师地论》谈到“种种界(nan&一dhatu)”,并引用《恶叉聚经》(Aksar~i Sutra...

    周 贵 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94361946.html
  • 《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1)

    法性、佛性、法身等。般若经以诸法普遍共具共依的空性为真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解深密经说到七种真如,但若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762084.html
  • 白云老禅师著:唯是心理学

    的六经十一论典籍;当可于心理认识上,获得最为圆具的助益。  所谓六经,即是:  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摩经。  所谓十一论,即是:  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分别...

    白云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1762117.html
  • 《心经》者何(2)

    出来的前六识,《解深密经》卷一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处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异名。由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止,前六识才能生起活动。   阿赖耶识住胎之后,在它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1862119.html
  • 五蕴心理学导论──佛家的觉醒和超越

    世界为对象,没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境界,故称无色界。其实,它的对象还是有某些表征的,如感受、意象,不过更微细难辨了。从知识论来说,客观知识是“俗义”,心理知识为“胜义”,也称“世第一义”,如《解深密经·...

    惟海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262479.html
  • 关於《中观论颂》各品结颂的性质——以第十八品为中心的一个探究

    入缘起实相的看法,大致无二。然而Lindtner却立足於《楞伽经》教义的观点上,驳斥了这样的说法。  (二)《楞伽经》的结集年代与思想性格  《楞伽经》继承《解深密经》等唯识系思想,开展了“五法、三...

    觉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662528.html
  • 贤首法藏的“顿教概念”之研究

     一 序言  相判释(或说判教)是佛学进入中国之后一项颇具特色的活动,虽说判教最早自部派时代己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争执为判教的滥觞,在《解深密经》中也有三时判教之说,因此判教不能说是中国佛学所...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14362572.html
  • 法藏的圆顿思想

    唯识法相宗,本宗即为印度佛学的有宗,是无著、世亲所立,以解深密经、瑜珈论为代表。空宗和有宗是于印度后期大乘佛学相互对峙的两大宗派,空宗强调万法的缘起无自性,有宗则说明万法唯识缘起的道理,及阿赖耶识变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762655.html
  • 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

    ,是忆念、心念,非仅口念。大师《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中指出,许多念佛人只知口念不解心念,不能算真实念佛。应知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德念佛、实相念佛,皆要以佛为境,与心相应;由明了佛果境界而念念...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03862943.html